李希光(1959-),男,江苏人。1982年南京大学外文系文学学士;1982年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88年中国社科院英语新闻采编专业法学硕士学位;90年代,先后担任新华社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199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 南京大学外文系英美语言文学文学学士
1982年8月-1985年8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实习员
1985年9月-198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采编 法学硕士
1988年8月-1990年7月新华社对外部 记者
1990年7月-1992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 青年学者
1992年9月-1995年5月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编室 副主任/主任记者
1995年6月-1995年12月 美国《华盛顿邮报》 访问记者
1996年1月-1998年12月新华社政治文化编辑室 主任/ 高级记者
1999年1月-1999年6月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 研究员
1999年8月迄今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06年1月迄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常务副院长
2010年1月迄今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现工作于清华大学健康传播中心。兼任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特邀 研究员,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专家、中国记协特邀理事,国务院新闻办政府发言人培训班主讲、国务院新闻办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主讲、国务院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主讲。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联合国丝绸之路青年学者。
个人著作
⒈《如何应对西方记者——发言人及新闻官国际工作手册》,(英)戴雨果 李希光 曾荣合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
⒉《转型中的新闻学》,李希光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
⒊《畸变的媒体》,李希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⒋《新闻学核心》,李希光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⒌《媒体的力量》,李希光、赵心树合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⒍《找故事的艺术》,李希光等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⒎《全球新传播》,李希光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⒏《下一代媒体》,李希光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⒐《变形的新闻屋》,李希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⒑《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李希光第一作者,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⒒《中国有多坏》,李希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⒓《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李希光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⒔《找回中国昨日辉煌》,李希光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⒕《梦幻尼雅》,李希光文,林永健摄影,民族出版社,1995年
近期撰写或主编的专著
《如何应对西方记者——发言人及新闻官国际工作手册》、《转型中的新闻学》、《政府发言人15讲》、《软力量与全球传播》、《超越医学的HⅣ
李希光/AIDS新闻学:艾滋病媒体读本》、《畸变的媒体》、《新闻学核心》、《媒体的力量》等。近年获奖:宝钢教育奖(2005)、国家精品课奖(2004)、全国十大教育英才(2004)、国务院特别津贴奖励(2004)、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3)、清华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2000)。主要学科及研究方向包括:新闻学、国际传播、媒体与公共政策、新闻政治学、政治传播学。
实名制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2年。当时,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希光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由此引发对“网络实名制”的第一次激辩。
主要兼职:
(国内外主要学术团体的兼职)
2001年迄今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2003年迄今 南京大学 兼职教授
1999年迄今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1999年迄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副主编
2000年迄今 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
2001年迄今 国务院新闻办咨询专家组 成员
2001年迄今 国务院台办媒体专家组 成员
2003年迄今 国家社科规划办项目评审专家组 成员
2003年迄今 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专家评审组 成员
1996年迄今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
2002年迄今 ”Global Media Journal”(美国普度大学) 编委
2001年迄今 中国记协 特邀理事
2003年 中国新闻奖 评委
2006年迄今 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