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一带一路”现在涵盖的国家和地区,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60个。60个国家和地区,按照统计数据,覆盖了全球人口的65%。因为一带一路的很多国家都是人口大国,比如说中国,比如说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包括印度,都可以覆盖进去这些国家,都是人口大国。经济增长取决于什么?是取决于最终需求。没有最终的需求,实际上谈不上经济增长。
我们看现在欧元区为什么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非常低?主要的问题就是人口老化。日本为什么经济增长不可能再回到很高速的经济增长?也是人口老化。所以,全世界所有的人差不多都认为未来不仅是十年、二十年,可能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时间,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是在亚洲,而且又是在“一带一路”这个地区。
所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是基于最深层次的考虑。我们最终要讲经济增长靠什么?当然是靠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就取决于人口。为什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未来的一带一路也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把一带一路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来看,肯定是全球最活跃的,也是增速最快的经济区域。
为什么对“一带一路”这么多国家都非常热心地参与?因为“一带一路”的很多东西,它实现了互联互通,实现了基础设施逐步的完善以后,现在当然只能说有可能,因为有大量艰巨的工作需要做,有可能会形成一个非常长期的、稳定的快速的经济增长。因为从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历史来看,一个区域之间的贸易是带动这个区域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过去差不多亚洲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2009年以来都是超过60%的,全球经济的净贡献有60%来自亚洲,当然中国差不多占了一半,占了38%。所以,“一带一路”的战略,它的提出是基于对全球,我们过去有一个词叫“地缘政治”,现在叫“地缘经济”。我们从地缘经济、地缘金融、地缘货币的角度,来全方位分析,它是有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主要的一个引擎或主要的增长点。
中国主导一带一路更容易发挥作用
新浪财经: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地区在经济总量上好象并不能在全球来说远离欧美这些地方,为什么它的贸易量会这么大?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性,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之后,开始转型。你认为新兴经济体能够在将来到底能够产生多大量?
向松祚:这里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最近英国有名的杂志《经济学家》杂志写一个封面文章,就是讲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能量。之前提“一带一路”为什么不行?为什么现在提?“一带一路”的核心我们要搞清楚,任何一个经济区的形成必须有一个核心的国家,比如我们说北美自由贸易区,核心肯定是美国。
“一带一路”我们不要简单把它理解成这么多国家和地区很松散的,划一个区域划进来就叫“一带一路”经济区。它不是,它提出这个经济区域,是基于中国经过过去30多年发展以后,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当然制造业现在量非常大,比如我们通常讲中国制造了全球80%的电脑、80%的手机、70%的服装、60%的鞋,反正你说的出来的,90%的打火机、电器、普通电子产品都是90%以上。
这么一个庞大的制造中心,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它实际上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链,是一个产业集群。中国现在的产业不断在转移,过去比如美国、日本、欧洲向中国的沿海转移,现在我们是沿海向我们的中西部转移,同时有在向东南亚转移。在这个转移的过程里面,我们和东南亚这些国家,和“一带一路”的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形成了一个产业的集群,形成了一个产业的协同效应。
所以,现在全世界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协同效应,这个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链一旦形成,会大大地加强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所以,“一带一路”是基于这个构成的,不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简单地说我们在地球上划一个地方变成一个区域,不是,而是由于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有极强的互补性。
我们在“一带一路”区域里,中国总体来讲是属于制造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或者说我们是一个中心的国家。周边很多国家是和中国一起形成一个产业链、产业集训的。中国在这方面实际上起到引领的作用,就像美国在北美区的地位,德国在欧元区的地位,比较类似。
所以,要形成高效或者有效的经济区,一定要有一个产业的分工、贸易的分工、金融的分工,要形成一个分工和协作的体系才行,而不是说一个简单的组合。所以,在这一点意义上,为什么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这个策略,其它国家可以提,但是很难发挥这个主导的作用。
中国产业链已遍布全球
新浪财经:提到“一带一路”的概念,我们延伸到出口的话题上来。过去的中国总是靠传统制造,比如过去很多制造业,像海尔或者联想在全球都取得很好的份额,但是目前看来,中国在出口或者说国际化战略复兴也好,开始输出资本。在您看来,未来是不是中国要走入全球资本时代?
向松祚:我们实际上现在已经进入这个时代,2014年是一个里程碑的一年。2014年中国商务部长高虎城先生在去年北京的APEC会议上已经宣布,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什么意思?2014年中国的企业投资者在海外的投资总量已经首次超过外国企业家在中国的投资总量,我们已经是一个净输出国。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的趋势。
中国产业链、贸易的结算网络已经覆盖全球,现在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找到中国的产品、中国企业的影子、中国的品牌。在全球产业链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家、投资者一定要在全球来配置它的资本,配置它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时它要在全球的范围内整合生产要素。说得简单一点,哪个地方便宜,它就要去哪里。
中国其实有很多制造企业,你刚才提到的这些,其实例子非常非常多。一方面是产业要根据要素的成本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要进行一个整合。同时,我们中国的企业正在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它在寻求它在全球的细分市场。比如你刚才提的这几家公司,比如可能在欧盟也有投资,在英国也有投资,在美国也有,在拉美、非洲都有。
它实际上在全球寻找一个细分市场,包括新的科技企业,比如华为、中兴通讯(30.75, -1.55, -4.80%)、阿里巴巴[微博]、小米手机[微博],它们其实也都在“一带一路”这些国家有所布局。当然就要形成一个全球的细分市场。这个趋势会加速进行,中国的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量,我们从近期的数据看到,它的增长速度,比它在国内的投资增长速度可能还要快。
比如说“一带一路”这个区域的很多国家,它们在很多产品方面,应该讲比中国还要差一点。所以,我们这些产品到这些国家去,非常有竞争力。比如我们的通讯设备,更不用说我们的高铁、高端设备制造业。
同时,我们的产品成本又比德国、日本或者美国的成本要低,恰好满足了这些国家最基本的需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中国在海外投资,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在未来都会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在这个趋势的背景下,人民币的贸易结算、人民币金融的结算,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在“一带一路”这些国家,也包括“一带一路”之外的其它国家,这个增长速度也会非常快。
所以,你刚才提的问题,中国已经进入了资本净输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总体对我们中国经济是非常有利的,当然我们中国国内仍然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但同时我们在国内的经济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的前提下,我们的中国需要在全球配置资本、管理资产、分散风险。
中国建立全球金融网络的机会来了
新浪财经:这样一个资本净输出的时代,特别是“一带一路”高的战略框架下,对银行业来说其实是很好的利好。在您看来银行业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好的机遇?
向松祚:不仅是对银行业,对整个金融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我必须坦率地讲,尽管我们过去30多年来,尤其是20多年来中国金融业跨国经营、出国出海,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
但是如果与企业的跨国经营、与中国贸易网络的全球化相比,我们的银行、金融的全球网络进展稍显滞后,这可能说得还谦虚点,可能更加落后。也就是银行的体系还没有形成全球性一个非常高效的网络。比如中国主要的银行,无论是从它的收入,还是从它的利润,还是从它的业务,基本上还都是以国内为主。
比如工、农、中、建、交,包括股份制的这些银行,你看它的收入,90%甚至90%以上,有的可能95%,都是来自国内。从收入这一个指标来看,它完全是一个国内的银行。中国银行(4.44, -0.11, -2.42%)可能稍微高一点,因为中国银行传统上就是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比较多,它在海外的收入其实也就占到不到20%,最高一年才占到18%左右,它是属于最高的。
真正的一个国际化的银行,比如以英国的渣打为例,渣打银行[微博]的收入里,差不多70%的收入是来自于英国以外的,包括中东、中国。当然我们银行的国际化,我们银行的走出去,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是跟随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跟随着中国的资本在不断的输入,企业在不断的走出去,企业在不断的跨国经营,中国的银行要跟随进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带一路”的战略对中国的银行、对中国整个金融,人民币的国际化、金融的国际化,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机会。我一定要强调,它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机会,它真的会有助于中国形成一个全球性的金融货币的网络、金融服务的网络。
中国金融开放政策将在十年内完成
新浪财经:但是其实我们在讨论比如说金融全球化或者说货币全球化,比如一系列的政策开始实施,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比如我们利率市场化,很多一系列的金融开放政策并不是做得很到位。这会不会对我们将来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向松祚:是,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回顾起来,中国金融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包括资本帐务的开放,我们走的是谨慎的、慎重的渐进化的路子。包括你提到我们的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这一件事,我们差不多走了20年,我们从90年代开始讨论,到现在接近完成,还没说完全完成。
我们走渐进式的、稳重的、谨慎的路子应该是对的,如果太激进,有很多国家,本身你的金融各方面还不太成熟的时候,一下子把资本帐户就开了,把股票市场也都全部对外开放、国际化了,结果你发现它会面临很多问题。
面向未来,你提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比如我们要试试“一带一路”,我们现在需要政府加速推进。中国最近这些年也规划了很多动作,比如我们要建中国的国际支付清算体系,可能在今年就要正式开始试用。
同时亚洲的互联互通,或者叫“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包括金融方面的互联互通,比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衍生工具市场,我们都要实现互联互通。
第三,我们现在要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比如说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我们要实现区域的覆盖,甚至全球的覆盖。
第四,我们现在在推自由贸易区,我们现在试点已经有4个地方: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的改革面临着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要尝试货币的双向流通、资本帐户逐步的自由兑换,然后金融资源内外的配置。
通过这些手段的实现,再加上目前非常热门的全球都很高关注的亚投行,还有丝路基金,也是覆盖“一带一路”这些区域。通过这些手段,中国应该在未来的十年之内,会基本上实现你刚才讲的金融的国际化、资本帐户的开放,相信在未来十年之内是没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实现的。
一带一路是中国金融机构巨大机会
新浪财经:最后一个问题,农行有人评价,无论从国际化还是从国内的业务线来说,相对来说可能会单调一些。在您看来,在“一带一路”这种框架下,农行将来会做哪些突破性的业务?
向松祚:是这样,因为我们国家应该来讲,了解中国银行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我们讲工、农、中、建这四大国有银行,有它的历史发展。在邓小平开启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其实中国没有银行,中国当时严格意义上就是一个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微博]。
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下面比如有工商信贷部、农业信贷部、基建信贷部、外汇信贷部,这些信贷部分别变成了比如工商银行(5.08, -0.05, -0.97%)、建设银行(6.43, -0.17, -2.58%)、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它当时的定位,比如农业银行,更多应该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户。工商银行要服务工商企业;中国企业主要服务于海外。可以看到它过去是有这个分工。当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地深化改革,不断地发展,业务交叉、融合就非常迅速。
从海外的业务拓展来讲,工商银行是在改制上市以后,开始在快速拓展。建设银行也是改制上市以后快速拓展,农业银行也是一样的,农业银行也是在09年开始改制,2010年成功上市以后,我们现在在快速推进海外分支机构的建设。
比如我们现在除了一些主要的中心城市,纽约、香港地区、新加坡,包括首尔、法兰克福、温哥华、卢森堡,都有布局。未来在“一带一路”的这些国家,包括比如莫斯科、哈萨克斯坦,我们都是有布局的。
这个布局可能相比比如中国银行来讲,农业银行包括建设银行、其它银行与中国银行相比,因为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各种分支机构加起来已经超过1000多家,工商银行收购了东亚银行、南非的标准银行以后,海外分支机构也比较多。
我们农业银行基本上也希望,第一,自己独立到海外进行分支机构的扩张。第二,在“一带一路”这个区域,我们会探索更多新的金融方式,除了传统的项目融资、贸易融资、结算,可能我们未来要把比如债券的发行、投行的业务,比如对公司提供的内外联动的业务,我们都要把它结合起来。
所有的金融服务,我都给你提供。所以,“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对农行是一个巨大的提升机会,对中国所有的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甚至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都是巨大的机会。 所以,未来农业银行在服务“一带一路”里面,核心是从三个方面考量的。一个是我必须有网络,而且网络要内外形成协同效应。第二,要不断创造出新的金融服务的手段,包括我们利用互联网先进的金融工具在提供服务手段。第三,我们要改变我们业务的服务模式。除了简单的比如给一些项目,给企业提供银行贷款以外,我要给它提供综合型的,现在可以取一个比较时髦的名字,叫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
新浪财经:有一个小问题,三句话以内,短期内或者一年内,你最期待政府在哪个方面做改革,或者说最期待政府出台某一项措施。
向松祚:未来这一段时间,我希望政府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大幅度地简化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手续。
第二,大幅度改革我们的人事管理体制,让更多中国海外留学的人才能够到中国的金融机构服务金融机构或者从事国际化的事业。
第三,我们要加强中国的投资和人员在海外的安全保障。因为“一带一路”这些国家,客观来说很多地方是不太稳定的,安全有隐患。这跟我们的外交、领事安全,跟我们在海外投资收益的保护提出巨大的挑战。也是需要大力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