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只有5%,债权融资是金改重中之重在未来,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肯定会逐步提高,但是这其中也有个误区—直接融资的比例再高,从数据上看,也比不过债券市场在数量上的重要性。
股市对于百姓的精神气儿、心态,对于社会的情绪非常重要,但它对于经济发展、就业等实体经济而言,从数量级和指标上来说,是次要的,量化来讲的话,不到10%,一般不到5%。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股权融资是比较重要,因为早期创业融资的风险很大,如果玩得好资产会几百倍地上涨,如果弄得不好就血本无归,这时候融资不能找银行,也不能找固定收益途径,因为他们不会冒险去投。但是,宏观经济有大量的企业,按规模算是成熟企业,比如宝钢,一家宝钢能抵上万家初创企业,但它发展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是发债—毕竟它只能上市一次,不能老上市对不对?
人民币国际化只是个“副产品”
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改革到位、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副产品,不要把它作为一个金融目标,因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充满风险,而且还有相当的成本。举一个例子,人民币国际化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外国人来买中国的产品,外资流入中国,人民币汇率就势必会以某种形式上升,或是通货膨胀,或是通过名义汇率升值的过程,那么,这肯定会对制造业出口行业造成一定困难。
所以,不要把人民币国际化描述成好像是找女朋友、结婚生子和登堂入室,这样美好的过程充满了艰巨的挑战。它是一个副产品,根本的还是要把自己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稳定,结构化调整到位,到了那个时候自然水到渠成。
这个过程的负面例子就是日本。日本当年想把日元做成国际货币,弄了半天,现在经济一完蛋,日元马上就走回头路,日元曾经最高占到各国央行储备的6%,现在应该是1%左右了,而且还在下降,这是个痛苦的教训。但联邦德国很早就想清楚了,绝对不会盲目地让西德马克成为国际货币,从而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德国是往后缩,拼命地说自己的马克是小货币,不是国际货币,所以后来德国经济不断增长、很稳健,经过多轮调整后总算成功了。
所以,我不断呼吁,人民币国际化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一个副业而不是主业。金融改革的重点还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为金融的稳定服务,为中国百姓创造更多稳定而高质量的金融资产。
美国财政部不同意人民币加入SDR篮子
我相信主要的国家都是支持人民币加入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篮子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一个国际机构,对此也是支持的。
但美国的财政部怎么想,我现在还没有看到新的明确的表态,即使有也是负面的。为什么?因为美国财政部是管发债的,最关心美国国际地位的是美国财政部而不是央行,这种体制跟我们不一样。美国财政部看得很清楚,万一人民币加入SDR成为国际货币,大量的国际保险资金、退休养老金涌到上海来,在上海买股票和我国债券,而不去买美国国债,这样的变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谁也说不清楚。所以,美国财政部一定会很谨慎,如果美国财政部持负面观点的话,一点也不奇怪。
中国在亚投行问题上面临三大挑战
在亚投行问题上,中国面临的挑战有这么几个:
第一是人才。亚投行的管理层必须要找有经验的,光靠自己培养肯定不行。
第二就是机制。当然,现在从书面上看,机制已经形成,谁投票、怎么投、什么委员会都已经确定,但怎么磨合并运转起来,怎么开会、怎么议事日程,这就有很多问题了,必须得弄清楚。
第三个挑战再稍远一点儿,可能是经营。一两年以后,会产生投资观点的分歧,投资之前必须要判断项目的优劣以及原因,哪些国家的宏观经济不错,未来发展要支撑起投资项目,哪些国家不行,这就得出报告、写东西,有些分析的观点可能跟亚洲开发银行是对立的,跟世界银行也是对立的,这个时候怎么办?有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需不需要反复夯实论证的基础,这是个挑战,因为这玩意儿全世界都看着,白纸黑字,几年后人家会来跟你算账的。
接下来还有很多挑战,比如怎么融资、项目怎么评估、投资项目能不能回款等等,但那些挑战更加长远一点。
(李稻葵: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文章转自新华网“新华思客”,略有调整,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