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结束了,中国改革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目标正在部署,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那么,两会之后,中国经济有哪些看点呢?
转变政府职能是否能够真正落实
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这是本轮改革的核心思想。当前中国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搞了很多年,但不少人、不少部门还在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在进行管理。大量审批、立项、办证等事务,在消耗企业时间精力的同时,也在增加政府部门的工作量、浪费政府财力,还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温床。转变政府职能,不仅仅是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官本位”思想,把政府的职能从管理变为服务。当然,真正落实是比较困难的,困难来自两方面:一是会损害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试想,取消了立项、审批,很多官员就会失了“官威”,少了进贡,他们能甘心吗?会答应吗?他们必然会想出各种办法来维护既得利益。诸如阳奉阴违、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设置新的门槛等等行为,不可避免。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难以消除。一直以来政府管理、百姓被管,这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有强大的惯性。要转变,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政府部门如果把权力下放了,一些官员会觉得很失落,会无所事事。一些企业没人管了,也会觉得不踏实,有风险。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籓篱,这是斗智斗勇的事。总理在报告中慷慨激昂提出“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虽然让人振奋,但能否真正落实,有待观察。
“稳增长”、“调结构”和“保就业”如何平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主要目的之一。中国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适龄就业人口,新增不低于1000万人。巨大的就业压力迫使中国经济必须以较快速度增长,加上中国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产
值数量大,拉动就业的效率却不高。因此,“保八”成为前几年中国经济的重要任务,一旦“保八”失败,就业就有可能无法保证。但是,高增长带来的却是高消耗、高污染,当资源消耗殆尽,环境严重破坏,我们猛然醒悟: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了!怎么办?中央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把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转变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把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调整为以第三产业为主。从理论上讲,这是行得通的,第三产业产值不大,但拉动就业的效率却很高,而且资源、能耗消耗低,对环境的污染也小。如果调整成功,增加就业就用不着经济高增长,从而实现在低速增长中优化产业结构。但是,实现这一思路却难上加难!试想,当判定一个企业属于落后产能,需要主动淘汰时,会涉及多少的利益。政府的税收、企业的投资、员工的收入都会损失,这还不算上下游产业链、曾经的权钱交易、为该企业服务的产业等等。遇到的困难、阻力,可想而知。如何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保就业”三者的平衡,是本轮经济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今年两会后中国经济的重要看点。
金融改革怎么破局
实体企业空心化、银行“钱荒”、中小企业融资难、高利贷盛行------种种怪相,已经让金融改革迫在眉睫!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批准开办民营银行、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这些是“两会”金融改革的几项举措。但是,这些真的有效吗?金融改革的核心思路是让金融机构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本质。这一系列金融改革举措在给我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引发了对金融风险的担忧。利率市场化会不会造成公众存款的安全性出现问题、会不会反而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人民币国际化会不会使国际热钱狙击中国变得更加方便,会不会造成货币风险、物价风险?民营银行会不会成为大股东的融资工具?互联网金融会不会造成传统银行的业绩下滑、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投资者风险上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会不会出现更多“圈钱”的上市公司,会不会让中小股民再次伤心?这一切,形成了一个大大的迷局,中国金融到了“不改革等死、改革找死”的关键时候,如何破局,让我们拭目以待!
楼市能否软着陆
本届两会,没有再提“房地产调控”,但对楼市的关注度,没有丝毫的下降。两会前夕,伴随着一线城市地王频现、房价暴涨,三四线城市出现了崩盘论、泡沫破灭论。中国楼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再以“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为调控目标,一刀切,势必造成楼市出现更大的问题。大城市供不应求和中小城市房屋大量闲置同时存在,是增加大城市房屋的供应,还是把大城市的人口迁出来?今天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必须一地一策。当大家还在重点关注楼市、谈论楼市的时候,楼市的风险就始终存在。只有当楼市不再成为两会热点、公众焦点的时候,中国楼市才算真正着陆了。但这种着陆,是以泡沫破灭、一片哀鸿为代价,还是能够实现软着路?考验总理智慧的时候到了。
扩大开放能否引进高科技、促进创新
扩大开放是本届两会的一大亮点,各地纷纷申办自贸区,这是好事!通过扩大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对传统垄断企业形成竞争,促进企业创新。这些都是扩大开放的好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证引进的是真正的先进技术。会不会我们诚心开放了,花了大家资金、精力,引进的却是落后技术甚至淘汰技术。过去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如何避免,必须认真考虑。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两会结束后,中国经济又重装出发了,在我们满怀信心、斗志昂扬的时候,一直要保持清醒,睁大眼睛,时刻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