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儒家思想与领导者素养》课程大纲
一、中国哲学的三点特色
1. 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易经为源头)
2. 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尚书为源头)
3. 向着超越界开放(以上帝或天为代表)
二、儒家与道家的差异
1. 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
2. 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突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现宇宙视野。
3. 儒家企盼天人合德,人须行善以求至善。道家向往与道合一,人需智慧以求解脱。
第一讲 认识孔子的志业
一、孔子(551-479 B.C.)的时代:春秋时代末期,天下大乱;礼坏乐崩,价值上的虚无主义。
二、人生三志
1、志于学:五经与六艺,学与思并重,学与德行并进
2、志于道:人生理想,使命感,天下大同
3、志于仁:承礼启仁,引发内在动力
三、自我成长与社会和谐
1、孔子自述生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孔子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四、君子与小人的一线之隔——立志
1、士心为志,人生何去何从?
2、真诚是唯一的立足点
3、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
第二讲 人性向善论的界说
一、人的结构成分
1、血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心: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人之“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应该在于“仁”
1、仁并非生来所具的固定不移之物(或状态),而是要人(之心)去“为仁,欲仁”者。
2、此为“动力论”(力量论),而非“本质论”
3、以“向”说“性”:“性相近,习相远”于此可解。
三、依“人性向善论”才可理解之相关语句。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3、“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4、“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5、“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第三讲、审美情操与宗教信仰
一、以“乐”来抒发情绪:“子与人歌而善”(7.32),“子击磬于卫”(14.39);“取瑟而歌”(17.20)。
二、对“乐”的品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7.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3.25);“恶郑声之乱雅乐也”(17.18)。
三、「诗」的实用性质:“不学诗,无以言”(16.1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3.5);“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9)
四、「诗」的原本旨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20);“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7.9)
五、欣赏曾点的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1.26)
六、丧礼:肯定三年之丧(17.21);以内心哀戚为主,“与其易也,宁戚”(3.4);“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19.17)
七、祭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2);“子之所慎:斋、战、疾。”(7.13)
八、对鬼神不宜“谄”、“媚”;“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2.24);“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3)
九、对民间信仰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7.2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11.12);“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10.14)
十、孔子所信仰的是“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3);“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
十一、“天人合德”为人生最高目标,亦即“止于至善”。
第四讲、全人教育与价值观
一、全人教育
1、人才教育:成其可“用”
2、人格教育:求其心“安”
3、人文教育:当下自“化”
二、动态的价值观
1、自我中心:生存,发展
2、人我互动:礼法,情义
3、超越自我:无私,至善
三、新世纪的四字诀
1、对自己要“约”
2、对别人要“恕”
3、对自然要“俭”
4、对神明要“敬”